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張瑩編輯岳三猛)8月3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jīng)理劉石泉透露,將利用超導磁懸浮技術和真空管道研制飛行列車,,最高可達4000公里/時,。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宣布該消息的劉石泉被譽為“中國巡航導彈之父”,,早在2002年就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其15歲就考上大學,28歲時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成為航天科工最年輕的高工,。
(劉石泉)
他長期研制地地戰(zhàn)術導彈
1963年,劉石泉出生于湖北大冶的一個貧寒家庭,。讀初中和高中時,,由于奶奶有重病,家里弟妹多,,他的生活極其困難,,每周只帶兩罐頭瓶咸菜。為了掙學費,,他趁周末到附近鐵礦去撿廢鐵,,放假和寒假時到鐵山去篩鐵。
1978年,,年僅15歲的劉石泉患是了淋巴結核,,險些失去高考機會。他以令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帶著病疼參加了高考,,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進入導彈工程系導彈總體設計專業(yè)學習,。
1984年,他考上華中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又回到了環(huán)境艱苦的三線基地,,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基地設計所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走上了航天路。
1991年,28歲的劉石泉被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成為集團最年輕的高工,。1999年對于劉石泉是十分特別的一年。1999年3月,,某型號正式定型,,成為我國同類產(chǎn)品中近十年來改型最為成功、耗時最短,、費用最低的一個優(yōu)秀產(chǎn)品,。
(飛行列車暢想圖)
同年,他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十大杰出職工”,,并且作為一百名勞模代表參加國慶五十周年的慶典活動,,在天安門廣場的觀禮臺上看到自己和戰(zhàn)友經(jīng)過千辛萬苦研制的“型號甲”通過天安門廣場。
官方介紹稱,,自參加工作以來,,劉石泉長期致力于地地戰(zhàn)術導彈武器系統(tǒng)研制。在某型號研制中,,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導彈在彈性發(fā)射臺支承條件下彈性動力學分析模型;在國內首次提出用連續(xù)質量單元法對子母彈頭結構進行振動特性分析,,并計算出子母彈頭局部結構固有頻率和動載荷。
“任何國家都不敢對中國動手”
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及為什么要從事武器研制時,,劉石泉說:“我們的祖宗從甲午戰(zhàn)爭開始,一直被欺侮,,為什么呢,?落后就意味著挨打,就會被欺侮,,被蹂躪,。從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我們這代人能不能不被欺侮,,或者說我們的后代不再有這樣的故事發(fā)生,,從小心里就有這樣的想法。”
據(jù)悉,,在國慶50周年,、60周年閱兵和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時,劉石泉來到天安門廣場的觀禮臺上親眼看到由航天科工貢獻的十幾個方陣,,感到非常的自豪,。“我們現(xiàn)在的武器裝備能夠為國家提供新的軍事力量的支撐,不光是在地面,,在海上,、空間,、網(wǎng)絡都有我們國家自己獨有的先進技術。簡單說,,我們這些技術足以讓那些把中國當成假想敵的人,,不敢跟我們動手的。”
在采訪中,,劉石泉還透露因為一些其他原因,,他是不使用微信的。“過去我們每個企業(yè),、每個工廠有很多是‘啞巴’,,就跟我不用微信一樣,我不是不想用,,而是有很多別的事情不用,。”
據(jù)劉石泉講,航天科工集團并非只做軍工,,它還有許多軍民融合的產(chǎn)品,。比如他們有一種導彈火箭技術,能滅高層樓宇的火災,。“我們的大樓也建得很高了,,一般救火、防火的措施還不到位,,怎么辦,?我們直接就用一個火箭彈打過去,自動把滅火劑撒在那里,。”